英國與郵票
郵票是在英國誕生。其實在郵票還沒有誕生以前,英國已經有郵局了。當時的人寄信時要先到郵局去,把信交給郵局的工作人員,由他們點算信有幾頁,再看要寄到那裡,郵資是按照信的頁數和寄送的距離來計算,寄越遠郵資就越高。當時的郵資很貴,而且是郵差把信送到了才向收信人收錢,這種方法造成了許多困擾。
常常有人因繳不出郵資,只好把信退回去。有些人仿製議員的印信蓋在信封上逃避郵資,因當時英國政府規定國會議員可以免費寄信;有些通信人互相約定在信封上作暗號,例如簽名方式不同、在門牌號碼中加密碼、或是在地址上加暗語等等,如此一來,收信人只要看看信封就知道寄信人的意思,就不用再花郵資收下那封信,政府也因此損失了許多收入。
這時,有一位來自伯明罕附近的鄉間教育家,羅蘭希爾(Rowland Hill ,1795-1879)發現當時按路程遠近計算郵資的辦法弊病太多了,假使一個人的朋友多一點,郵資便成了一大負擔,大家難免退來退去,影響人們之間的聯繫,所以他窮思苦慮,想出了一套改革方案。他在1837年出版了一本名叫「郵票改革-其重要性與可能性」的小冊子,在書中他提出「預付郵資」與「均一郵資」的意見。「預付郵資」就是寄信的人要付郵資,郵局才幫他送信;「均一郵資」就是每封信只要不超過半盎司(一盎司等於28.35公克)重,寄往國內任何地方郵資都一樣,不再按距離計費。羅蘭希爾建議每封平信只收一便士(英國錢幣單位)郵資,還主張由郵局發行郵票,賣給寄信的人貼在信封上作預付郵資的證明。
羅蘭希爾的改革方案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而反對最厲害的卻是英國郵政當局。英國郵局的官員覺得,一封信不論遠近只收一便士郵資,郵局一定會虧本,而信還沒送到就要寄信人先付錢貼郵票,也不太合理。但是羅蘭希爾卻認為,郵資便宜,寫信寄信的人會越來越多,郵局不但不會虧本還會有較多的收入,而預付郵資的辦法更可以防止那些狡猾的人作弊逃漏郵資。最後,羅蘭希爾終於說服了英國郵局,由他負責郵政改革工作。
羅蘭希爾舉辦了一次郵票設計公開徵稿,邀請畫家們提供郵票圖案。一共收到二千六百多幅設計圖,有四幅入選,最後被採用的作品是由「亨利科伯」所設計。
他的設計圖是以威廉伍揚雕刻的一枚維多利亞女王半身肖像紀念章為主,再把背景襯以錯綜交織的花紋。這幅設計圖被印成了世界第一枚郵票,於西元1840年5月6日於英國郵局正式發售。所以這天是郵票的誕生日。這枚「郵票的鼻祖」是以黑色單色印刷,面額一便士,所以人稱他「黑便士」。一直到現在,英國的郵票仍然沒有國名,但一定有君主的肖像,但肖像從整張逐漸縮小到郵票一角。
世界第一枚郵票
黑便士
發行國家:英國
發行年份:1840年
設計者:羅蘭希路
這便是世界第一枚郵票黑便士,所蓋
的印戳為“馬爾他十字戳”
黑便士的價值非常取決於它的外圍四白邊。因為當時的黑便士是用剪刀裁下來的,沒有齒孔,所以它的四邊愈是平整闊大(如圖中底部的白 邊),其價值就愈高。一般情況下,我們以 4-Margins(4白邊)、3-Margins、2-Margins、1-Margin、No-Margin及Closed-Margin來表示其品 相。而馬爾他十字印中,又以中間有數字的為最好。在底部的英文字母,是顯示其在印刷版上的座標位置。左邊的英文字母代表第幾橫行,右邊的英文字母代表第幾 直行。由於黑便士銷號章戳不明顯,有人重複使用,於是改版為便士,藍便士。
以下是黑便士的姊妹票,第二、三枚郵票,紅便士及藍便士。雖然黑便士是第一枚郵票,但三枚郵票中,最貴的反而是藍便士。
紅便士
英國於1841年發行紅辨士郵票,原因是為了改善黑辨士無法成顯銷戳之毛病。當時許多用郵人發現黑辨士的缺點,紛紛漂洗郵票一用再用,造成郵政收入之損失。幸好有人發現及早告知,否則斯項困擾,不知要延至何時方能了斷?
紅辨士在集者眼裡,不知是先入為主的觀念?還是在顏色上的偏見?它總是提不起集者之收集興趣。直到五十餘年後有人發現,其中之四角落的核對字母有漏印變體票,一夜之間,它的身分地位頓然飆升,竟然與黑辨士並駕齊驅。一些郵商集者紛紛蒐尋,但發現卻寥寥無幾。
1890年,倫敦郵家哈斯汀萊特(Hasting E. Wright)在整理郵票之時,發現紅辨士郵票大全張內,位於右上第二排第一枚之核對字母「A」漏印。郵票四個角落鐫刻核對字母者,它是英國郵票特有之設 計。目的用來核對,各枚郵票在全張上之位置。此一特殊設計,對於集郵研究注意頗鉅。這枚「A」字之漏印,如非全張不裂,撕開後便無法找出它在全張上的位 置。
萊特是位熱心郵者,當他發現漏印之後立即向郵局報告。郵局接獲消息馬上展開回收,併追查到郵票印刷者柏金斯巴康公司(Perkins & Bacon Printing Company)。巴康公司立即處置,將回收到的全張或漏印單枚,以鉛字將「A」補印上去。但是萊特手中兩枚漏印,郵局沒有回收算是給他的報案獎勵。
嗣後在萊特與印刷廠用心追查下,發現這枚漏字印版為「77」號,於是印刷廠便將補上漏字的新版編為「776」號以資區分。根據拍場紀錄,這種紅辨士漏字之珍存世五枚,其中兩枚貼於信封上。該珍之目錄價為6,500美元,實封上者每枚約值五萬美金。
僅就個人所知:紅辨士迄今只有三種型式存留下來。第一種是1841年2月發行的無齒紅辨士,它與紅辨式顏色不同之外,其他可說一模一樣。它的 印製者是倫敦的柏金斯巴康與佩姬公司(Perkins Bacon & Petch Ltd.),不但與黑辨士同家印刷,而且還是利用同圖同版印製出來的。
1841年發行的紅辨士郵票,總共使用了十三年之久。它屬極普通之郵品,郵商出售的舊票每枚約一英鎊(1.25美元)。經驗之集者知道它有六 種紅色,包括胡蘿蔔紅、洋紅、淺紅、橙紅、土棕紅與淡水紅等等。其中以洋紅色最珍貴。史丹利吉本斯目錄價,每枚可值130英鎊(160美元)。
1850年代,英郵署試用郵票打孔機,紅辨士就是首先試車之主角。這種試車之紅辨士也是珍客之一,價碼無法衡量。待至1854年2月,紅辨士 之有齒票大量應市。其圖案未變,四個角落仍留空格以便植入檢核字碼。上組空格是星星符號,下組空格則填入英文字母。因此,集者便將它稱呼為「星星紅辨 士」。
「星星紅辨士」的紙張有兩種;一係小皇冠水印紙,一為大皇冠水印紙。票齒也有兩種;一是「16」,一是「14」。該版的其他特徵是色澤之調 配,大體自暗玫瑰紅至深紅皆被視為正常。這種紅辨士為普通品,集者之間的交換價每枚50辨士(60美分)。專家發現有兩種不同之印版,區別重點是肖像鐫雕 之線影不同。
1864年4月,第三種紅辨士郵票問世。該版郵票之四個角落,皆留有版號查核字母之空格。同時,肖像上皆有密號註明。版號順序,亦在每全張之 最末一枚郵票上標示。據探索紀錄顯示;其版號自71-225號,其中第75、126、128號版皆有整修過之紀錄。另外,最初之69號與70號版,因翻製 失敗而重新鐫至新版。第77號版也曾修飾過,它所印出之環圈變體票也屬珍票。史丹利吉本斯目錄評價,每枚可值18,000英鎊(22,500美元)。
另外225號版之存世舊票,每枚可值500英鎊(625美元)。還有50號版,每枚可值一鎊左右。219、223、224號版之成品,其舊票 也可值一英鎊左右。英國郵商經常把紅辨士的版號弄混,如1858年版因它與二辨士藍票一起印刷,所以紅藍版號混淆而不自覺。業者銷售的紅辨士票,以玫瑰紅 與洋紅票最多,故其售價決未超過50辨士一枚。不過,舊票上若有清晰的銷戳者,其價又另當別論。
紅辨士郵票,在英國使用一直到1880年代,其紅色漸由傳統紅色變為威尼斯紅。因為它的發行與使用期間長,加上版式與顏色之多變,因而引來許多集者專家投入探索與研究。不管它目前的價值如何,那些堆積如山的研究心得,都是郵壇無價之寶。
郵票上齒孔的由來
當你撕下一張郵票貼在信封上時。你可能沒有察覺到,郵票的齒孔給我們帶來多少方便啊。但是,你可知道,這小小的郵票齒孔的問世還有過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1840年5月6日,世界上第一枚郵票在英國誕生時,郵票是沒有齒孔的。郵局工作人員是用剪刀將幾十枚連成整張的郵票一張一張地剪開,出售給用戶。這樣既麻煩,又不容易裁剪整齊。
1848年 冬季的一天,英國倫敦下著大雪,一位記者在市中心的一家飯店裏,把當天的新聞寫成稿件,分裝在幾個大信封裏,準備寄往外地的幾家報館。當他取出剛剛從郵局 買來的一大張郵票,準備剪開,貼在信封上。可是到處找不到剪刀。怎麼辦?他靈機一動,從衣襟上取下別在西裝領帶上的一根別針,用針尖在郵票空隙間,刺了一 連串均勻的小孔,然後輕輕一撕就拉開了。
這時,一個在鐵路上工作的名叫享利·阿察爾的愛爾蘭青年,目睹了這個情景,他聯想起車票票根上的齒孔就自言自語道:如果能製作一架打孔機,把每張郵票的空隙間都打上齒孔,使用起來該多方便啊!
於是,他就憑著新聞記者的啟示和自己工作中的聯想在1847年10月1日向郵政總長提出了他的申請,經郵局技術師認可,推薦給郵票稅票總監批准,終於製造了兩台打孔機。第1台裝有兩個滾輪切刀,用來打出由短切口組成的橫向和縱向齒孔。第2台裝有雙刃刀,用以在紙上衝出許多行切口。
打孔機經阿察爾進一步改進後,在1850年1月轉讓給薩默塞特印刷廠,1850年8月,由郵票稅票總監批准,1852年5月21日,調查委員會認可並批准購進。阿察爾型的新打孔機由戴維·納皮爾父子公司製造,安裝在薩默塞特印刷廠,1854年1月28日,有齒郵票正式使用。
第一個發行通用有齒郵票的國家是英國,隨後是瑞典。接著挪威、美國、加拿大也在1856、1857、1858年相繼使用打孔機。
郵票上的齒孔度是法國巴黎的雅克·阿馬勃勒·勒格朗博士在1866年發明的。這是測量在2釐米長的線段內齒孔數的簡單方法,一直沿用到至今,並且能使集郵家精確地表述齒孔的各種變異。一枚標有“齒孔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四邊上每2釐米(0.787英寸)有14個孔。標記“齒孔15×14度”的郵票,就意味著它的上下邊線每釐米有15個孔,它的兩側邊每2釐米有14個孔。一八四○年英國羅蘭希爾爵士發明郵票的時候,郵票還沒有齒孔常時的郵票印山來時是需要用剪刀或刀片裁剪開來。像這種沒有齒孔的郵票,我們稱為「無齒郵票」,目前偶爾有些國家仍有印行,因為「無齒票」必竟比較稀有。郵票上的齒孔據說是一位叫亨利‧亞起的中學生發明的。有一日亨利拿著剛從郵局買來的整張郵票,坐在小
店喝荼,適時桌上有根細針,他便拿起針沿著每一枚郵票的邊緣一個一個地刺出一排針孔,就在把玩間,他突然發覺針孔可以使郵票很容易撕開。於是,他很快的跑去郵局,請求見郵政局長,於是他告訴局長這件發明後,請局長採用他的「發現」,英國郵政總局立刻接受他的發明,並頒給這個學生一筆獎金,從那時起(一八五四年)郵票就開始有二齒孔。至今,凡是小方紙片的邊緣上,有一排整齊的齒孔,就是郵票的代表象徵。郵票有了齒孔之後,在使用時確實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集郵家在收藏郵票時,因而更加嚴謹了。因為他們所
收藏的郵票,必須每一枚都具備完整的齒孔。因此在撕分郵票時,一定要七分細心,千萬不可使齒孔有破損,一枚郵票的齒孔若有了瑕庇,就會影饗到「品相」的評價。每一枚郵票的四邊,都有許多半側形缺口,看起來像是鋸子的齒,這在郵票上也叫做「齒」。研究郵票
的「樹」、「齒孔」、「齒型」和「齒度」,對集郵家來說是:門很高深的學問。另外,齒孔也是指各枚郵票之間,連續打出的一連串圓孔,其目的是在於便利撕開郵票。而「齒度」則是在說明齒孔的密度,在郵票目錄或集郵報導裡,關於某種郵票的齒孔與齒度,一定會有
明確的說明。如果我們看到郵票的說明文字,標示著「齒孔十四度」,這意思是說在每兩公分的長度內,計有十四個齒孔。依此類堆:「十二度」或是「十三度」,這就是分別指它在這一段距離中,一般被稱為「標準齒度」,因為這種齒孔的排列,疏密適中,大部份的郵票
都採用此齒度。齒度的疏密,通常是用一塊特製的卡紙「量齒尺」來比對。一枚郵票的齒度有多少,只須將它的一邊擺在這尺的某一部分量量看便可知曉。齒孔和齒度在集郵家肴來是很重要的,因為它關係到這枚郵票的品相?尤其重要的是可以鑑定郵票的真假。因為偽造的
郵票往往在齒孔的型態和齒度疏密方面,無法跟真郵票一樣。但是,另一種現象如果郵票是真,而齒孔打壞了,就會成了稀有的「變體郵票」,那麼這張郵票的身價可就非凡了。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