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otobucket

 

 

香蘭社KORANSHA

分類:日本陶磁

2009/12/19 05:45



香蘭社,有田燒名品,屬『和洋折衷』的典型。
西元1875年,日本明治維新時代,當時日本舉國熱衷西化,
深川制瓷第8代傳人深川榮左衛門,邀集有田附近的瓷工,合本組織「香蘭社」,
想要開創出一條能適合西方餐飲習慣,卻又不失東方情趣的現代瓷品,
於是便有了這明明是採自歐洲杯盤型制,卻又帶有濃厚東亞纖細風格的作品。
十八世紀,當歐洲瘋狂熱衷於柿右衛門式樣,漫天模仿伊萬里風格時,
大約沒想到,短短一個多世紀,歐洲制瓷反過來成為日本瓷業困境的出路。

1878
年,香蘭社取得在巴黎舉行世界博覽會的金牌獎殊榮,
陸續獲得不下五十回的國內外受獎記錄,
可謂始點很高,很快便站穩腳跟,並開始為日本皇室所御用,聲譽日隆。

香蘭社的社名典故,
乃出自周易繫辭「二人同心,其利斷金;同心之言,其臭(香)如蘭。」

日本是我所知,少數幾個對陶器重視程度高於瓷器的國度,
市面上關於陶瓷的專書,絕大多數是陶藝,對瓷器著墨較少,
這大約和二十世紀來日本文藝界深受『柳宗悅民藝運動』影響有關,
柳宗悅美學看重於質樸粗糙卻具生命力的特質,
揚棄過度裝飾的精細之美,
嚮往融入自然元素的手工藝,以貼近天地禪定的境界。
在這領域,瓷器的質素發揮顯然要不及於陶器。

再加上柿右衛門長時間的低潮,一直到二十世紀中葉方才找回失傳已久的『濁手』製法,
日本瓷器轉向學習西洋瓷器製法,在瓷胎品質與美學創發上,始終屈居西方之後,
使這樣長時間的瓷器低迷,至今仍未全面扭轉。

除了日本陶藝,我對伊萬里風格或清水燒的接觸,也略早於柿右衛門,
無論是染付豬口,或是以朱黑綠青金為主色搭配的伊萬里風格,
都是我對東洋瓷器的初期印象,
而這些印象,一方面來自遠嫁日本大姊的引導,和幾度的日本遊歷,
一方面同樣也來自西方瓷器對伊萬里風格的狂熱模擬,吸引到我的關注。

可以說是,直到接觸柿右衛門,
我對日本瓷器的高深講究,才有了進一步的體會。

柿右衛門瓷胎之美,非親眼目睹難以描繪,
若無濁手那凝脂般的細密溫潤,
即便擁有高超餘白處理、色彩搭配與精雅繪技的柿右衛門,也要減色不少吧?

使式樣即便偏於一隅,也絲毫沒有偏斜崩散之感。
描邊勾畫的線條細且穩,點染的塗色飽涵靈動,
唐子(中國兒童)面相平和寧謐,姿態安閑,有種天長地久感,
錯落有致的色彩搭配,明豔卻別具文士風雅,
陀螺轉於其間,將我們的視覺也捲入靜定的漩渦。

置於几上,器型的弧度溫和,增減一分不可,
遠望似玉,端詳則隱隱有玻璃清透。

經由對比,也可見柿右衛門之珍稀可貴,
美好的事物,與更美好的事物,其差異便在細節上,
而細節,正是關鍵。
雖說源自中國,不過日本的牡丹文,與中國傳統的牡丹式樣,還是可以輕易識別其差異的。
中國的牡丹,無論工筆或水墨,都強調花瓣的豐潤與層次,
花蕊繁麗,較少折枝單花的構圖。
而柿右衛門的牡丹文,則已經圖案化了,
花瓣色調濃膩,以色塊代替漸層的渲染,
葉片嬌小,花卉單影,副色清涼,顯得空闊爽淨,
還是非常的柿右衛門獨沽之味。

杯緣的鐵棕色口銹,
原是為了克服杯緣釉質脫落,只好施加一圈氧化鐵的權宜之計,
由於色澤淡雅素樸,具有東方的文士氣,
即便到施釉技術純熟的今日,依然當作裝飾手法存在。

底部窯印為柿右衛門著名的『角福』商標。

柿右衛門出有許多這類型的牡丹文作品,
也有花朵較多,葉片稍大,花瓣漸層、省卻口銹的……
下圖這對較為晚期的柿右衛門牡丹文蓋杯,
構圖相似,但趣味已不同。
無論是文樣設計、筆觸釉彩、附蓋造型,
我都還是敝帚自珍的較偏愛自己的那款。

柿右衛門介紹(梅村月譯寫)

 

以下內容是商請梅村月(我的大姊)根據日文維基百科內容節錄翻譯的,

對我們這些不諳日文的柿右衛門迷而言,彌足珍貴。

再次感謝。

 

 

柿右衛門

歷史

 

酒井田圓西由於發現了良質陶土 , 搬到了佐賀縣西松浦郡有田町 ,

與兒子喜三右衛門一起製作了陶器、白瓷、染附等瓷器 。

在十七世紀前半 , 喜三右衛門成功地燒製出赤繪瓷器

取名柿右衛門 。

 

初代柿右衛門確立了獨門風格 ,

乳白色質地( 濁手 )的瓷土上燒製赤紅彩繪

作品輸出歐洲 , 麥森窯曾仿製其樣式 。

而瓷器發祥地景德鎮也深受影響 , 陸續有仿造品出銷歐洲 。

初代至四代柿右衛門(16401679年) 的質量純粹且作風變化不大

稱之為初期柿右衛門 。

17 世紀後半 ~ 18 世紀前半的九十年間, 五代~七代稱為中期柿右衛門

可惜五代較為遜色 , 所幸六代受叔父澀右衛門的襄助

推出食器以外 , 如花器香爐等瓷器

水準提升再加上量產成功 , 成了中興之祖。

 

18世紀前半 ~ 19 世紀囊括八代至十代的後期柿右衛門

主要推出染付(青花)的瓷器 。

在七代八代的作品中常出現四角圖內印著「福」字 的角福符號

其實源自於明清的陶瓷器 。


近代因「角福」商標的訴訟纏身而元氣大傷 , 但仍然積極外銷 。

十二代與十三代以復活「濁手」為目標 , 1953年首次發表「濁手」作品,

1955, 濁手的製作技術被指定為國家無形文化財 ,

1971年被認定為重要無形文化財 。

 

樣式

 

柿右衛門的樣式是以大和畫風的花鳥圖為主要題材

暖色系的色調 、非對稱性的乳色留白空間 、豐富自由的構圖為其特色 。

上彩的顏色有赤 、黃 、綠 , 並施以青 、紫 、金色。


瓷器的口緣稱為「口銹」, 許多作品都有銹釉施工 。

即便同樣是有田燒 , 和走精緻路線的鍋島樣式和寒色系少余白的古九谷樣式

就大大不同 , 給人溫暖柔和的感受 。

 

所謂的「濁手」, 是以獨特的乳白質地 , 與赤紅色釉藥共組而成的構圖, 效果突出 。

由於原料土的耐火性高而調和困難 , 加上燒製乾燥過程中產生的體積變化過大

因此在製作上困難重重, 生產率也就不高。


柿右衛門的圖繪以「岩石梅花與馬」、「紅葉與鹿」、「竹與虎」、「栗與」為典型 ,

然而 , 畫風因應時代而變 , 初期曾受明朝赤繪的影響 ,

不久 , 又受到狩野派、土佐派 、四條派、琳派的啟發

近代則展現以寫生為基調的現代風格。

 

製作的分擔

 

陶瓷器的製作分作造型 、燒製 、繪圖等過程 。

每個過程皆由不同的熟練技師 , 分擔製作而成 。

例如在明治時代以後 , 工窯多雇用數十名技師來生產製作 。

與其說是個人的創意 , 不如說是由製作小組協力完成 , 來得接近實情 。

因此 , 柿右衛門的樣式是否由初代一人所獨創 ? 爭議性頗高 。

伊万里(imari)是在日本佐賀的ㄧ個港口 於中國瓷器因內戰而無法銷至歐洲時,方才轉銷日本伊万里瓷至歐陸,後廣受歐洲當時皇宮貴族們深深為其金襴手裝飾與豔麗的東方異國色彩所著迷.

 

NORITAKE 簡介
  NORITAKE 諾力塔 (暫譯) 位於日本名古屋,十一世紀起日本中部便是製窯業的重鎮,日本外銷全球的瓷器百分之八十出於此。

NORITAKE CO., LTD
的草創者之一,Mr. Ichizaemon Morimura 1876 年建立了 Morimura-Kumi公司,並且從事出口日本古董藝品到美國,同年,Hinode CO.在美國紐約成立,並與 Morimura-Kumi 公司合作,在美國銷售日本瓷器、古董及紙燈等...並於 1904 年成立了 NORITAKE 公司的前身,而且在 1914 年達到了餐具出口大宗的目標,而 NORITAKE 的名聲也因此傳遍了整個世界。

NORITAKE
不斷地發展銷售相關的產品,每年都有多種創意產品展售,集團不斷尋找及開發新的事業,使 NORITAKE 已成為一個名符其實、多元化發展的國際企業。1932年日本第一家成功生產骨瓷餐具,在同業中往往都是超越領先。骨瓷 BONE CHINA 是以高級瓷土、瓷石和動物骨粉為主要原料,無論是硬度、質地、透光性都比傳統的陶瓷器優良,因此十八世紀末歐洲國家首創以來,世界瓷業者莫不以能製造骨瓷 技術為驕傲。

關於OKURA 大倉陶園

  在高級陶瓷領域裡,值得推薦的是NORITAKE 的關係企業 OKURA (大倉陶園),它於 1919 (大正 8 )在東京浦田成立,以獨創的技術,限量生產供日本宮廷皇族御用及招待嘉賓饋贈使用,所生產之各種食器,獲得日本及世界最高級洋食器之評價。其產品並以 OKURA CHINA 為名,且依創立者大倉孫兵衛之遺訓,製造好還要更好的產品,其特色為色白表面光滑,瓷質非常堅硬,加上七十餘年傳統優良設計,完全使用手工彩繪,所有皇家 御用的和食器、洋食器、桌上擺飾品、花瓶全是由資深設計師特別設計的。

薩摩燒是日本鹿兒島縣產之陶瓷器總稱
日本陶器中栗田燒和薩摩燒之釉層有細緻的龜裂紋
表面妝飾是被稱為「薩摩錦手」的美艷釉上彩繪
薩摩燒擺脫朝鮮、京燒與肥前瓷器的傳統以及對古中國文明的崇拜之後
屏除樸素嫻雅的古風格,製品裝飾變得色彩絢爛、手法細膩
幕府末年,國際貿易興盛與西洋人憧憬東方美術
加上1874年在奧地利博覽會展出「錦手花瓶」後
訂單應接不暇,引起日本各地窯場競相仿製
惡性競爭與缺乏品管,使得「薩摩錦手」喪失吸引力,直到數十年後恢復身價
「薩摩錦手」的特色是:色彩濃郁豔麗
構圖複雜細膩,描金填白互補,在表現素樸淡雅之餘
繁複熱鬧的構圖仍然充分流露豪華豔麗的風采

薩摩瓷器以其精細的毛筆繪畫
外加純金線條的補充而格外聞名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enry li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