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scuit」瓷器
(不上釉瓷器)雕像
因為沒有任何繁雜的裝飾、色彩與釉色,
瓷雕的型態與原始韻味反而能夠以更簡潔清新的面貌呈現。
另外,由於色澤類似當時盛行的大理石雕刻材料,也經常被使用來表現新古典人物的主題。
唐草紋
中國傳統圖案之一。
多取忍冬、荷花、蘭花、牡丹等花草,經處理後作“S”形波狀曲線排列,構成二方連續圖案,
花草造型多曲卷圓潤,通稱卷草紋。因盛行于唐代故名唐草紋。
漢代圖案中已有卷草紋。
南北朝時期,卷草紋大量運用于碑刻邊飾,風格簡練樸實,節奏感強,
在波狀組織中以單片花葉、雙片花葉或三片花葉對稱排列在主幹兩側,形成連續流暢的帶狀花紋。
敦煌莫高窟的北朝壁畫中多繪有卷草紋,其素材多取忍冬。
唐代卷草紋廣泛流行,多取牡丹的枝葉,採用曲卷多變的線條,花朵繁複 華麗,層次豐富;
葉片曲卷,富有彈性;葉脈旋轉翻滾,富有動感。
總體結構舒展而流暢,飽滿而華麗,生機勃勃,
反映了唐代工藝美術富麗華美的風格,並成為後 世卷草紋的範模。
唐代以後,唐草紋傳承不斷,
素材除忍冬、牡丹以外,又有石榴、荷花、菊花、蘭花等。
明代中期重視以荷花為主體的唐草紋,後由荷花圖案演變為串枝花圖案,並廣泛運用在織錦上。
明清兩代的唐草紋風格趨向繁縟、纖弱,失去了唐代的生氣,但仍然是重要的傳統圖案。
現在,唐草紋多見於建築裝飾及染織、傢俱、陶瓷等裝飾。
支釘痕
乃瓷器燒制過程中,為了支撐瓷坯,用坯泥或其他耐火材料製成的支釘。
常用支釘有六支釘,七支釘等多種。(這件盤有三個支釘痕)
也有圓形,三角形等多種形狀,
支釘本身也有粗有細。
珠狀的,則稱為托珠。
支釘與托珠在器底留下的痕跡,一般都叫支釘痕。
淺絳彩瓷
是一種瓷器彩飾品種。
“淺絳”是借用中國畫的概念。它是我國元代開始出現的一種山水繪畫技法,
淺絳彩瓷則是清代晚期景德鎮生產的一種釉上彩瓷新品種。
它以濃淡相間的黑色釉上彩料,在瓷胎上繪出紋飾,
再染以淡赭、草綠、淡藍等顏色,經低溫(650—700℃)燒成的釉上彩瓷。
題材除山水外,尚有人物、花卉等。
從事淺絳彩瓷製作的藝人大多有較高的藝術修養,
他們大多通書畫,能詩擅文,製作淺絳彩瓷時,
從 圖稿、勾畫到渲染都是由一人來完成的,使畫面自由灑脫,充滿了藝術表現力。
這種彩瓷特點是在上面題上作者名字,或題上詩句,
首次將中國畫中的詩書畫一體的 傳統表現手法展現在瓷器上,文化氣息濃郁。
我對繪師鐘德發瞭解有限,只知是光緒晚期的淺絳名師,
見此作品題為癸亥冬月,
在淺絳彩時期僅有兩個癸亥年,
一為1863年(清同治二年),一為1923年(民國十二年),
我不清楚鐘德發出生年份,但既然列為光緒晚期畫師,同治年間顯然過早,
那麼此件就應該是1923年農曆十一月(冬月)所作。
可算是淺絳彩的最後餘光。
原件應有頂蓋,但購入時已佚失,
細看用色紛繁,但由於施彩清淡,顯得爽淨文氣,
難得顏彩保存完整,秀麗工整,
小姐輕倚樹石,丫鬟折花侍立,
那眼神淡然中有嬌嗔,春意隱約。
畫意呈現唐、崔護『題都城南莊』一詩: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人面桃花,可惜重尋不遇。
綺旎中自有淡淡傷情,正合適於淺絳的風味。
留言列表